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文字新闻
大事件中的断片——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琐忆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源: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以芜湖为重点和突破口的皖江开发开放以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建,是安徽省和芜湖市当代史上的大事件。当时,我在市委宣传部任新闻科长。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省、市的一些领导同志,起草了一些材料,参加了一些活动。事隔近30年之后,回望当年,感到不仅仅是做好了一份本职工作,而且是幸运地见证了大事件中的某些断片。我在历史的现场!我觉得应该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为后世存史。

  书记交办任务 通宵赶写材料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浦东的重大决策,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7月初,省委、省顾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集体从合肥出发,到长江流域调研。他们从安庆开始,经池州、铜陵、马鞍山,将于11日到达芜湖。

  为迎接省委调研组,市委组织有关部门20余人到外地调研开发开放情况,组织5个小组研究省内外开放形势、政策,结合我市市情,形成了《关于加快芜湖对外开放的构想和意见》《关于建立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初步研究报告》《芜湖经济发展战略》《关于发展我市外向型经济的意见》等5份汇报材料。对调研组在芜湖活动日程列出了安排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加人员等,十分具体。这些都说明市委、市政府准备充分,满怀希望和信心等待着省委对芜湖开发开放的决策。

  有一项准备活动,我是直接参加的。7月5日下午,市委书记金庭柏带领各区和市建委、经委等部门负责人,察看省委调研组到我市后将要视察的相关基础设施情况,我随同前往。大家边走边议,不时下车察看现场,直到晚七点半才结束。最后,金书记说:由于时间紧,所以对于需要视察的现场,只在汽车上听汇报,不另安排了。他当场指定我撰写一份材料,对沿途重要基础设施作出准确、简明介绍,并且负责制成录音带,在调研组的每辆中巴车上放一部录音机,边走边播放,车子开到哪儿就同步介绍到哪儿,使调研组同志一踏上芜湖土地,就有直观的印象。另外,原来安排视察朱家桥码头的模型,由于放在办公大楼的四层会议室里,大楼尚未交付使用,调研组无法观看模型,因此决定拍成电视片进行介绍。金书记又指定我再写一个电视片的解说词。

  接受任务后,第二天上午我着手准备材料。因为我对沿途的基础设施情况比较熟悉,主要是查对一些日期、数字之类,很快就找齐了。下午,我约请市广电局副局长郭克勤、市城建档案馆馆长王孝海研究了有关的材料。晚上,我们在城建档案馆加班到夜里一点半,两个稿子都告完成,由王孝海安排人抄写。7日上午,我将稿子送交市委秘书长田唯谦和副秘书长戴训修审阅,次日,戴训修电话通知我说:稿子写得不错,他略改动了几处,秘书长看过了,通过了审查。

  9日上午,我与郭克勤带着市广播电台播音员,从塔桥开始往市区返回,模拟调研组途经基础设施时介绍情况,每介绍完一处,车子继续行进中,放几分钟音乐,接着到下一个点……花了一上午时间,完成了任务。

  10日下午,在影星舞厅,田秘书长等审查朱家桥码头电视录像片,觉得不满意,提出修改。此时,已是下午四时半了,我与郭克勤、王孝海立即赶到市电视台,看完素材片,觉得镜头不够用,难以改好。我提出立即重拍,并通知港务局局长徐瑞苓带着了解情况的同志,赶到朱家桥码头模型室,进行重拍。回到电视台后,每人吃了两个面包,重编电视片。由于下午拍的镜头较多,重编就顺利多了,又请市电视台播音员对着镜头读解说词,我临时改动了不少地方。到夜里两点终于完工了。我们立即送到了铁山二幢,请田秘书长审阅。他看后认为比前一个片子好,可以用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回到家,已是凌晨四时了。

  记者纷至沓来 芜湖成为热点

  7月11日下午至13日,省委常委会在芜湖召开,研究决定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芜湖被列为重点和突破口。7月17日至18日,《安徽日报》和《人民日报》分别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消息传开,引起各方强烈关注。素以嗅觉敏锐、动作迅捷的新闻界,闻风而动,记者云集江城。安排和陪同记者采访,本是新闻科日常工作,几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接待记者,并无多大困难。但是这一次同以往情况有很大区别。一是记者人数多,新闻单位多,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中央和省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外省一些新闻单位记者,先后来到芜湖;二是来的记者,一般都要求直接采访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毕竟开发开放是全市大事,采访主要负责人,也更有权威性。刚开始,主要负责人亲自接待记者,市委书记金庭柏、市长赵衡蘧与记者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晚上也加班加点。安排几次采访之后,我发现记者的提问,基本上大同小异,领导的答问内容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于是在征得市委领导同意之后,我将金书记在8月2日全市开发开放动员大会上的报告压缩成5000字左右的材料,作为通稿,给后来的记者人手一份,请他们看完之后,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再作安排。这样一来,许多记者不再直接采访领导,而是到一些部门如朱家桥外贸码头、开发区(0.5平方公里起步区)、一些外向型企业等去采访了。

  顶风冒雨奠基 “自办小区”上马

  省委决策公布之后,省里不仅在财力上对芜湖给予很大支持,而且有关省直部门纷纷主动来芜提供服务,我市干群更是群情振奋。8月2日,市委召开了动员大会,全市5个会场,7000余人参加,金庭柏书记作了报告。会后,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最直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创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打破常规争速度。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过问,先后来芜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作指示。有的领导还表示开发区开工时要亲自来出席。

  正当我市积极推进开发区建设的时候,7月28日,省政府负责同志来芜调研,强调芜湖开发区是“自办的”,“自费上大学,还不包分配”,又传达有关负责人讲话,“谁超越权限制订政策搞开发区,将严惩不贷”。那天参加会议的人都有点感到意外 ,觉得尚未出生的开发区何去何从,成了问号。此时,市党政主要领导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各项准备工作照常紧抓不放,特别是原定于9月1日开发区奠基日期不变,将准时进行。但为了有别于一般性开发区,自创了一个“经济小区”的名称,强调是自办的,并且多次向新闻单位打招呼注意“宣传口径”。

  9月1日,举行了开发区奠基仪式。主席台上就座的只有我市党政军领导和部分老同志、驻芜各大单位负责人、市民主党派负责人,还有两名学生李洁和李先国,他们两位是全市率先为开发区捐款的中小学生。上午9时仪式开始前后,忽然风雨大作。市建委的同志挂横幅,挂不起来,几个人拽着绳子,但横幅上的会标被风吹走了,只得作罢了。但到会的人并未散去,台上淋着雨,台下几支队伍整整齐齐,聚拢在一起。市委副书记陶显斌宣布大会开始,鸣炮奏乐,鼓乐队、少儿管乐队齐奏,气氛热烈。赵市长讲话后,金书记、赵市长一齐揭幕,然后主席台上40余人为基石培土,金书记接受省电视台记者胥午梅采访,只说了一句:“我们的开发区是在风雨中诞生的,必然在风雨中成长壮大!”非常奇怪的是,仪式甫一结束,风停雨住,云散天开,骄阳又照在湿漉漉的大地上了。

  仪式结束,我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有关部门转告的省委办公厅的电话,查问为什么省电台在11时播出了芜湖开发区开工的新闻?原来在此之前,省里曾打招呼,规定有关开发区的稿件,一律报省委办公厅审批发稿。我们当时就向在芜的新闻单位记者转告了要求。但由于省人民广播电台是台长亲自率记者采访的,所以稿子直接播出去了。省里查问时,已经无法追回了。我立即想到了省报,马上打电话给省报总编办主任袁亚林,再次重申了省里规定。袁主任说:我们已经将消息发排、拼版了,我马上撤下来送审。送审过程和后来安徽日报是否报道过这个消息,我就不知道了。

  赴沪学习取经 寻求合作商机

  开发区开工之后,市委市政府随即组织人员赴上海昆山学习取经。这是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一个大动作。9月4日,芜湖市赴沪学习考察团组成,计26人,金书记为团长,成员包括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人,南陵、繁昌、芜湖三县领导,市经委、科委、外经贸委、建委、建材公司、纺织公司、土地局、机械局、市委办公室、政研室及市政府经研室、经协办等部门负责人,我忝列其中。

  9月6日,我与几位同志先行赴沪。7日和8日,我分别到《文汇报》、《解放日报》联系宣传和金书记访问事宜,见到了几位老总和记者,他们都很热情,欢迎芜湖学习考察团到报社作客,并决定安排记者采访。10日金书记率团抵沪,正式开始活动。11日上午,上海市副市长顾传训,上海市原市长、市政府顾问汪道涵会见了学习考察团一行,进行了长时间交流。随后几天,我们参观访问了浦东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卢湾区、市经协办、几家工厂,所到之处,都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周到。有的单位还挂横幅、贴标语,表示欢迎。14日上午,在卢湾区科协礼堂,芜湖市委、市政府特邀在沪芜湖籍人士举行恳谈会,汪道涵和一些区、局领导、高工、教授、研究员近百人出席。一位教授说:“乡音入耳,分外亲切。过去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是老乡见老乡,大家喜洋洋。”顿时,全场掌声四起,气氛活跃。不少老乡纷纷表示要为家乡开发开放献计献策、引智引财。在两家报社,老总们与金书记等亲切交谈,介绍情况,表示今后将扩大对芜湖的宣传。我们在沪活动4天时间,《解放日报》报道了三次,还派记者对金书记作了专访,《文汇报》报道了两次,广播电台、电视台也都作了宣传,扩大了芜湖知名度,收到了预期效果。

  16日上午,学习考察团一行抵达昆山。当时昆山实行自费开发、自办小区,被称为“昆山模式”。自1984年起步,发展很快,中外合资企业、利用外资、外贸企业以及工业、农业,都有很大发展。他们提出的“富规划、穷建设”方针,即统一规划、着眼长远、科学布局,但小块起步、配套齐全、滚动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习考察团在上海、昆山活动的时间很短,但收获丰硕。在上海,寻求到了多方面合作的可能,纺织、机械、外贸、化工等10个行业的60余个项目,其中达成意向性协议20个,包括协作、合作、联产联销、互设窗口等等方式。17日学习考察团回芜后,各有关单位继续同上海有关部门联系落实了洽谈成果。最重要的是学到了上海、昆山扩大对外开放的经验,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战略,学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证明我市搞开发开放的路子是正确的,做法也是稳妥的,因此扩大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19日,我将上海、昆山之行,写成一篇长达2800字的消息“(主题)学习改革开放经验 拓宽芜湖开发思路 广泛交往各界朋友 扩大经济技术合作 (副题)市委书记金庭柏率芜湖学习考察团一行结束对上海和昆山访问日前返回”,经金庭柏审阅同意后,在《芜湖日报》9月22日头版发表(署名朱吉荣 孙栋华)。后来我又撰写了访问上海昆山情况的电视解说词,由市电视台播出。这是我作为学习考察团一员完成的最后一项任务。

  终获国家批准 中央领导揭牌

  1993年4月,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6月3日,正在安徽视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出席了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仪式和建设动员大会,为开发区揭牌。我那时已调动了工作,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参加了这个大会。与两年前开发区奠基仪式相比,令人不胜感慨。我至今仍保存了大会的出席证,是一张约5—6平方厘米的粉纸印制的,正面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仪式和建设动员大会出席证 1993.6.3”,背面是单位、姓名、编号和注意事项“凭证入场,不得转让”。与某些重磅道林纸印着彩色图案的豪华型出席证、请柬相比,也许太简陋了,但其中沉甸甸的历史内涵,每一个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又怎能忘怀呢?

  最近,为了写这篇琐记,我翻检出当年的笔记本、我写的文章原稿和抄件、市委的汇报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回忆起那些夜以继日、只争朝夕的激情岁月,不由得想到:如果没有当年市委、市政府的坚持和努力,没有一任接一任的苦心经营,没有全市干部群众的合力拼搏,那么当今芜湖市经济社会的大好形势,又何从谈起!

上一条:经开区积极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工作
下一条:经开区召开迎接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工作部署会议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